三個觀察,輕鬆選擇適合你的外包業者

業主vs.接案者的溝通落差

對於我們不熟悉的事物,如果要委託給別人做,對方問需求時,作為業主心中的想法時常是「其實我不確定細節到底是怎樣,最後任務完成,不要出問題就好」。

「不要出問題」這個要求本身沒有問題,問題是這句話擺在「需求」裡的話,可以指涉的事情太多了,責任範圍無限大,這通常是業主與接案者間最大的溝通落差。

 

責任歸屬問題

假設我今天要接一個案,不要出問題其實有很多層次:

Lv1:準時交稿,有困難要先講,溝通要順

Lv2:準時交稿,有困難要先講,溝通要順,接受X次改稿

Lv3:準時交稿,有困難要先講,溝通要順,接受X次改稿,在業主開需求時提供專業建議供參考

Lv4:準時交稿,有困難要先講,溝通要順,接受X次改稿,在業主開需求時提供專業建議供參考,概略規劃未來發展方向或者考量將來的擴充性、運用範圍廣度因此做特殊客製

……

這種責任歸屬的劃分沒完沒了,可以無限延伸,合作或外包委託最容易出現的溝通落差就在這裡,偏偏這是前幾次接觸(或者說正式簽約前)就要談好的東西。

專業的來,世界和平

專業的業主沒有問題,比如出版社,他們完全知道自己要什麼、知道什麼市場會買單、知道截稿日怎麼抓、知道稿子怎麼催、時程怎麼喬。

簽約時規格開越清楚、越有SOP,聽起來好像比較沒有人情味,但對雙方來說都是保障,反正大家一開始都說好了嘛。

 

專業的接案者也沒有問題,接案接了幾個之後,他們會理解業主的困境:比如就是公司內部難以消化該項需求才需要尋求外包服務,找外包就是要專業幫忙衡量跟處理。

所以他們會在釐清需求時一項一項跟業主確認主要需要什麼、什麼需求其實還好、什麼需求如果成本爆炸優先砍掉。

因為接案者得確認業主把錢花在刀口上

這不是他瑣碎,而是坦白說每個服務都會算錢,接案者得確認交出來的東西對方喜歡、覺得需求被滿足,這樣下個案子業主才容易繼續找他,或者再幫他介紹客人來。

 

那兩邊對外包都不熟怎麼辦?

可怕的是萬一雙方都對自己即將處理的事情不夠熟悉(而且這不一定可以從年紀看出來,有學生強得好像打滾了N多年,也有兼差人士來接「第一個案」),那就要賭運氣了。

如果你不太熟悉該外包領域又想避免這種風險,可以怎麼選接案者呢?

 

就文稿外包而言,想要篩選到比較有經驗的接案者提供適當協助。

可以觀察接案者幾個地方:

1.對方的作品集是否有你需求的項目、作品累積量

有的話意味著對方曾經辦好過這件事情,即使需要客製調整,有之前的能力基底,水準上應該不會差太多。

至於作品量的衡量,請以觀察與你需求相關的作品來估計,不相關的參考風格就好。

例如今天的需求如果是知性長文,對方的社群推送文類可以看出「那是他能寫出的風格之一」,卻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同樣具備寫知性長文的能力。

2.對方商業專欄/Blog/FB粉專的連載頻率

商業專欄通常會有很明確的需求導向,大部分也會約定一定的上稿頻率,可以觀察對方的更新日期是否大致有規律,也可以依其規律抓一下你期望的交稿頻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是其中一種可以觀察的點,但因為不同人在經營上的習慣、偏好不同,不一定是絕對。

3.對方回覆的速度、積極度

進一步詢問時,也可以觀察對方email的回覆速度是不是符合你的期待,如果OK當然很好,如果你覺得想要更密集地確認情況,可以禮貌性和對方詢問假設成案的話,提出是不是能N天回報一次現況等。(當然這個也會算入報價中的,所以不是真的很趕的案子不建議催XD)

很多事情有先講都可以談,怕就怕在一開始雙方認知些微不同時沒有察覺,後來感覺認知差異越來越大時,要補救就比較辛苦了。

 

欸……那外包網評價/評分呢?

這點沒有列在以上三點的原因是:通常接案者接案一陣子之後,案源會比較少從外包網來,由於無法量化的管道非常多,因此這點我個人沒有列進推薦觀察的項目。

對專業接案者而言,更多的案子來自原業主回頭長期合作、口耳相傳介紹、非正式商業聚會場合(例如某些產業議題的演講,通常會有許多公司對口前往參加,是換名片的好時機),甚至同業案子吃不下來轉包或合作拆帳……

希望看完這篇會讓你篩選外包業者時有幫助。
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幫我按5下拍手,用行動贊助我,讓我得到一些LikeCoin換錢錢吧!謝謝你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