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我在進外商之前就懂的3件事

在我畢業沒多久還在上班的時候,當過大概一年的國外業務助理。待過台灣的中盤商,也待過德商製造業,那些經驗帶來很多辛苦的印象,但也給了我很多東西。

我之前會寫〈我出來當SOHO,是因為我偏好的工作方式用在辦公室會把自己搞死〉就是因為那一年的激烈碰撞,讓我不得不理清自己的性格和期待的職涯方向。

以下是我希望自己在答應那次 offer 之前先知道的事情——或許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就不會那麼焦慮,就可以做好更多事情。

1. 英文好不好也不是那麼重要

語言程度好不好不是會影響溝通嗎?

呃,如果你是去國外工作的話會的,影響滿大的。

但如果你是在外商設在台灣的分公司,除非你進的是美商,同時他們外派的人數還非常多,否則在工作環境中英文幾乎是所有人第二語言。

而且職場溝通順不順跟人做事的方法態度比較有關係,

很少是語言的問題。

雖然現在可以這麼說,但其實我一開始對英文超焦慮的,因為我的多益分數說高不高說低不低,765是一個拿不到金色證書,但說自己英文很爛好像也不太對的程度。就平常可以頂著用,但正式場合報告得先背很久講稿那種。

所以在正式上班前一直超級對這點沒有自信,面試時還被人很好的面試官(後來變成直屬主管了)提示要有信心點。

後來進去才知道以一個非公關、非管理職來說,英文只要好到以下兩種程度就可以了:

1. 可以順利的傳達訊息:讓同事知道你做了什麼、沒做什麼、要跟他問什麼,讓顧客知道訂單的情況和整個流程

2. 有基本禮貌:讓收信的人不會覺得太雷,大概是Email那種「先一句話閒聊表達關心—講正事—謝謝掰掰」的模式

正因為大家用第二語言在工作,主要在求清楚明確

平常面對韓國、東南亞和紐澳客人的時候也都一樣,大家交流時會自然而然找一個彼此都很好懂的標準,沒有想要繁文縟節的意思。

然後我一定要講個神奇的經驗。

我的業務是德國人,不懂中文。經銷商是台灣人,不懂英文也不會德文,有一次他們非得隔著我 email 溝通技術上的問題,但我不懂技術根本翻不出東西,完全是硬著頭皮弄。

結果他們用零件照片(公司產品)附了幾句簡述使用情境的話叫我翻過去,來往兩次後他們還是懂了!

現場互動就更絕了,他們根本靠示意圖和電路圖就能溝通。

2. 再怎麼開明的公司,內部還是有跨文化的挑戰

之前總公司對我們滿信任的,因為大主管很罩很專業,老闆甚至會說你們亞洲區的事情你們決定就好。(不過當然沒人敢真的這麼做)

可是就算在這麼信任的情況下,文化差異還是在的。

比如完全不能懂亞洲客人沒有很習慣制式 SOP

雖然各種訂單、日常文件和業務傳達時都已經盡量清楚了,然而做事的時候,還是會有很多客人希望有各種特權去催單子。

當然我們也曉得產線排程根本都是滿的,所以我們能擋就會盡量擋,但如果要維繫客戶關係,大單或大戶偶爾真的很急的時候,還是得硬著頭皮去協調,看看能不能先調貨出來。

這時候總公司願意放多少通融在地文化、顧客習慣的特例,就是很重要的點了。

光是這件事我們就花了超長的時間跟總公司協調的,一講起來沒完沒了,事情進度也是會拖到,客戶那邊又要盡量給交代……嗯,是個挑戰。

關於文化差異,還有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

我進辦公室的時候,電腦是自己裝的,螢幕後面的那堆線路,我就稍微用鐵絲把它綑起來而已。然後大主管就建議我說:應該要把電線沿著桌腳貼好,然後延伸到地上,地上的部分要用壓條壓起來。

我那時候的表情應該很困惑,但在旁邊的小主管心有戚戚地提了一句:上次老闆來就有對我們現在空中的電線表示過意見,所以還是要請妳整理一下電線。

我當時都不知道該感歎文化衝擊,還是覺得某種程度上自己對德國人的印象也不算誤會他們。

3. 勇敢談錢!

大主管算是臺灣分公司的股東,所以高層決策的事情她還蠻清楚的。

某次閒聊,她說公司之所以把亞洲總部設在台灣,是因為人力便宜CP值又高啊!

她說她要聘一樣程度的人才在日韓要花2倍以上的薪水,

所以真的覺得台灣人可以更有自信

頓時覺得我之前薪水不太敢往上談真是飲恨。

如果公司衡量薪水的標準是那樣的話,我心中的好價碼說不定對公司來說也還能接受。

但我能說什麼呢?進都進去了,在還沒有很突出的表現之前,只能咬著嘴唇懊悔跟盼望之後做點厲害的事看能不能談加薪啦。

在職場打滾的勇氣

偶爾聊到這段經歷的時候,多少會有朋友說進外商好像要很有勇氣。

但我覺得應該更像大主管說的那樣吧,我們缺的是對自己的信心,畢竟大家出來工作都有超多挑戰、超多身上背負的東西,只是有沒有被特別標舉出來而已。

近期活動